发布时间:2024-11-26 00:05:17 来源: sp20241126
【研究报告】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生态屏障持续筑牢,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不断夯实,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
独特优势进一步彰显 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天下粮仓”之称,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四分之一,商品粮占全国三分之一,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近年来东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2866亿斤,占全国的21%,黑龙江2022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吉林省有7个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10位;辽宁2022年粮食单量465公斤/亩,位列粮食主产省第2名。2023年,尽管东北局部地区遭遇汛情,但粮食作物整体长势良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东北地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在装备、石化、冶金、医药等领域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东北持续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等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航空装备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黑龙江在大型电站成套机组、大型压力容器、重型数控机床、核电装备、支线客机和直升机以及精密轴承、铁路货车、量具刃具等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一重的中国三代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等大型锻件全部国产化,哈尔滨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全球最大。2022年,吉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四成以上,汽车产量稳居国内市场前三,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自主研发运营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持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力度,强化能源科技投入,推进能源供给革命。截至今年3月26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辽宁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六大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加快建设,辽河油田储气库群单日调峰能力超过3000万立方米,注、采气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吉林省重点实施“陆上三峡”工程,预计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十四五”末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内蒙古煤炭实际产能全国第一,外送煤炭全国第一,外送电量全国第一,蒙东地区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蓬勃发展。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是拱卫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各地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90%、93.4%、95.9%,辽河流域水质达到良好水平,辽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5.7%。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东北大力发展冰雪经济、避暑经济等,吉林冰雪市场占有率、接待规模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全国19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中吉林占据4席,总量居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具有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开发开放的良好条件。国资国企改革深层次推进,北方重工、哈尔滨轴承完成破产重组,以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破旧立新。民营企业加快成长,2022年,黑龙江新开办企业56.5万户,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47.9%,2023年上半年辽宁新登记经营主体38.5万户,同比增长19.11%。对外开放通道不断完善,绥芬河—满洲里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西相连,连接腹地与边境口岸的干线公路基本贯通,跨境江海联运、陆海联运通道基本建成,中俄跨境输油管道投入运行。2023年上半年,黑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吉林外贸出口增长25.3%。
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需要看到,尽管东北地区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短板和弱项。例如,产业体系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优势支撑高质量发展潜力开掘不足、能源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统筹,等等。为此,要牢牢把握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一是夯实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和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产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造更多的“大国重器”“强国利器”,重振东北产业高质量发展雄风。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挥东北国有企业在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中的“顶梁柱”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培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积极发挥科技赋能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东北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六市,即辽源、抚顺、通化、通辽、铁岭、四平)高质量协同发展,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培育更多产业安全新支撑点。
二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东北的黑土地用好养好,不断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基础,要结合东北的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东北农业芯”。要践行大食物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充分发挥东北农业优势,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加效益变强、农民增加收入变富、农村增加颜值变美”。
三是夯实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东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自然地保护方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研究推进辽河高效生态经济带建设,确保东北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不断提升东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更好支撑东北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绿色是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最鲜明底色,要加快推动东北地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找准东北“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的支点,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振兴新路子。
四是夯实能源安全的战略地位,建设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新时代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充分发挥东北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坚持通盘谋划,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风能光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推动东北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构建风光水火核储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和储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东北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废弃露天矿坑等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态碳汇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综合利用模式。进一步推动东北电力企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为主、骨干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结合、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主干电网与局域增量配电网和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更好统筹能源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加大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巩固拓展海外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跨国油气通道运营与设施连通,拓展多元合作新局面,不断提升东北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方面的能力。
(光明日报 作者:贾若祥,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继源,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