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4:29:25 来源: sp20241231
图为在阿勒泰举办的《我的阿勒泰》旷野音乐会现场。 片方供图 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
核心阅读
新的平台、新的连接,激发新的空间生产,“大视听”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生产,而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实践。由此,现代媒体对大众想象力的引导不断增强,城市文明的新形态也被涵养出来。
在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大视听”成为重要引擎。基于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全面创新,“大视听”通过新的内容生产、运营与消费,重塑视听想象与媒介生态,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2023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开展“未来电视”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要求“通过用技术、试业务、探机制、研政策,进一步引导全行业、全系统共同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落地应用,推动构建现代化大视听发展格局”。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广电全媒体蓝皮书数据报告》,2022年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实际创收收入超过万亿元,“大视听”正成为数字文化产业中具有显示度和增长性的新兴产业之一。
从北京推进“大视听”品牌建设,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视听”发展,到前不久浙江发布相关政策,明确“到2027年打造年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大视听产业”等多项发展目标……“大视听”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所谓“大视听”,主要由视听和“视听+”产业聚合体组成,其内核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外围是衍生产业集群,涵盖视听与文化、科技、旅游、演艺、医疗、教育等各社会领域的融合业态。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秉承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与“大视听”的关系日益紧密,“大视听”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新塑造,在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塑造城市文化IP
催生新场景、新应用、新模式
现象级传播效应与日益扩大的内容经济,成为“大视听”发展的重要维度。带“风景”“地标”特征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对旅游行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其线上、线下产业联动的传播力量,正在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体验。
如果说,国内外一些著名城市的形象是由传统影视作品塑造的,今天的“大视听”则在超高清视频与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下,催生大量新场景、新应用、新模式,带来一个增强版的全新景观。不断流动的信息生产和故事消费,正在重塑城市文化IP。
剧集《去有风的地方》《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追光的日子》等热播,带动了拍摄地的文化旅游热。通过热门影视剧、微短剧引流,衍生影视园、体验工坊等创意经济持续升温,各类文旅“网红新品”“文化爆款”不断上新。
各级文旅部门出台的“软性”城市项目,进一步助推了“大视听”快速发展。沉浸式唐风文化生活街区——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为新视听与商业结合的典范。《京城十二时辰》让北京城与综艺节目形成互动,节目设置了“十二时辰”故事会、“时辰任务”,用真实温暖的人生故事,讲述商圈及其中的百姓生活,通过潮流商圈的精气神和烟火气,描绘北京城日新月异的文化景象。“潘家园文化体验季”以图文、音视频、直播、多媒体互动等形式,打造“古韵文化带”,丰富多彩的展览展会、文化夜市、拍卖鉴定、琴书展、读书会等相继开展。
视听媒介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形塑新的城市精神内涵。航拍系列片《最美北京——我的家》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展开矩阵式传播。《老外眼中的新北京》每集时长三四分钟,以“轻体量”“外视角”贴近时下热点,通过四合院、无人驾驶、传统手工艺等多维场景的融合,展现一个多元丰富、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北京。互动剧《京城拍卖会》沉浸式演绎曲剧片段,吸引青年人亲近“京味文化”。系列活动《胡同四季歌》以胡同四季风景、古都建筑、城市地标做舞台,形成聚落式、策展型、流动开放式的文化展演范式。
广泛连接社会生活
内容生产运营迎来升级换代
新的平台、新的连接,激发新的空间生产,“大视听”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生产,而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实践。由此,现代媒体对大众想象力的引导不断增强,城市文明的新形态也被涵养出来。
热门影视剧、短剧、微短剧让故事里的地理空间产生特殊吸引力,激发人们把当下的文化消费、流行时尚跟情感需求联系起来,带来社交互动,形成方兴未艾的影视文旅经济。这种传播落点随内容扩张而扩散的产业模式,显示文娱生产与社会生活日益发生广泛的连接,其实质是通过内容营销,构造大众经验与生活轨迹的泛叙事行为。在一个更大的叙事场域中,媒介正在重新测绘、设计当代社会的文化感知模型。
“大视听”展现出强大的构造力量,因为其空间生产背后有一个隐形叙事:建筑、环境都是“剧场性”的,承载人们的生活经验与现实愿望。来自多主体、多视角、多层面、多重时间点的信息增值,不仅是技术现象、媒介景观,更是一套表意机制,把特定的社会、心理、符号和物质关系结合在一起。
进入数智时代,视听内容的生产运营迎来整体升级换代。电影、剧集、纪录片、短视频、网络直播、有声书、旅行视频日记、播客等不同类型的内容,在创作、制作、分发等环节上彼此呼应,IP系列产品在不同渠道多态多栖、互补共生。短视频、“二创”、Vlog(视频日志)、直播等UGC(用户生成内容)新型媒介生态,促进用户生产的规模化与集群性,其生产、接受和传播始终处于开放性的结构,无数个点和点之间联结、交织、互渗,重构话语体系,新的媒介生态与媒介秩序正在建立。
以剧集《风起洛阳》为样板,爱奇艺围绕IP开发综艺、剧集、游戏、衍生品、舞台剧、动画、纪录片、漫画、商业地产、VR(虚拟现实)全感剧场、电影和文学12个项目,以期实现IP价值和生命周期的延长。如今在洛阳,剧本娱乐已从早期局限于单一固定场馆的室内桌游,升级为与景区、博物馆、电影院、书店、旅行社等跨界融合的“剧本娱乐+文旅”新模式。依托《斗罗大陆》,腾讯视频以小说、漫画、动画、电视剧、衍生品等多种形式,不断与观众见面。2023年,线下实景主题空间“斗罗大陆嘉年华”落地成都宽窄巷子。优酷则将实景娱乐开发前置——定位再现宋代文化,携手周庄筹建数字梦工厂,建造规模宏大的实景基地。首个项目《清明上河图密码》力图通过宋文化内容IP,带动整个园区设计及景区经济的发展。
叠加情感与价值观
放大叙事共情的传播力
文娱业态的串联、IP价值的深挖、聚合效应的显现,标识“大视听”内容生产与社会交互的深度、广度以及情感嵌入模式走向深入。
如果把城市形象塑造与现代文明建设视为当代媒介实践的关键任务,文本生产、流通模型、技术赋能及其社会应用等每个环节,都与叙事设置密切相关。借助影像叙事建构地理空间形象,媒介以具体的、嵌入社会的方式,实现传播信息和确立意义的统一,通过情感和价值观的叠加,将特定空间构造成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
热门影视剧在大众审美中扮演翻译乃至导游的角色,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与共同经验、社会记忆等被编织成联通大众情感的纽带。如《我的阿勒泰》中广袤的牧区草原,《西出玉门》中浩渺无垠的塞外沙漠,《司藤》里神秘的原始森林,《长安三万里》中盛世长安的诗词气韵,《山海情》里西海固的扶贫记忆,《繁花》中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独有的风土人情,等等。热播剧《玫瑰的故事》借助亦舒文学改编,加载北京20年的发展变化,赋予城市及周边200多个独特地标全新的讲述视角与鲜明的当下色彩。剧中的一句台词意外引发社会共情,激发互联网二创热潮,众多出圈视频显示叙事共情对传播力的放大。
在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大视听”成为重要引擎。基于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全面创新,“大视听”通过新的内容生产、运营与消费,重塑视听想象与媒介生态,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生态,“大视听”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产业新阶段、媒介新周期的扩展。分析了解这一领域变革,将帮助我们认识未来媒介的语言特征和叙事机制,了解一个更大场域中的文化建构,让内容的供给与传播更加健康蓬勃,推动构建现代化“大视听”发展格局。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2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