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34:55 来源: sp20250110
时值寒假,暂别紧张的学习节奏,不少孩子一头“扎进”电子屏幕:或是在游戏中对战,或是沉迷于短视频,手不释“机”。“一给手机就笑,拿走手机就跳”“埋头刷手机,问话爱搭不理”“因为手机争夺战,亲子关系闹僵了”……凡此种种,令家长烦心、忧心。
00后、1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让他们完全生活在没有手机的“真空环境”中,并不现实。但若被屏幕“绑架”,危害不容小觑。首先是视力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其中“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是重要影响因素。面对触网低龄化、近视低龄化,如何防止“小眼镜”增多,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切。
长时间看屏幕、玩手机游戏等,还容易让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生物钟紊乱、学习效率下降、社交兴趣不高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任由网络上的有害信息无过滤地呈现在他们眼前,将不利于其人生的长远发展。
这背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状况同样值得审视。倘若家长们都是“低头族”,走到哪儿刷到哪儿,这样的“言传身教”,如何要求孩子对手机“免疫”?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其建立行为习惯、情感能力的范本。让孩子们健康使用电子产品,首先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就此而言,不妨从帮助孩子过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寒假开始。
其实,相较于简单粗暴地将手机夺走,引导孩子们主动把手机放下更为关键。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柔性引导。比如,与孩子商定合理的用屏时间,奖惩分明,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判断力,让他们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引导孩子同朋友和家人建立更多联系,以现实世界的“强连接”代替虚拟世界的情感寄托。尤其是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陪伴,他们更容易把手机当成“玩伴”。想方设法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陪伴和引导,才能让他们避免沉溺于电子产品。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每个时代或许都有让家长感到头疼的现实问题。从台球厅、游戏厅,到电视、电脑,再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各类电子终端……新鲜事物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也可能带来新技能、新行业、新风口。触屏用网,隔绝不可能,沉迷不可取。坚持适度原则,促进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才能让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8日 05 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