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46:18 来源: sp20241127
超级工程有力助推大湾区融合发展
每到周末,以售卖乳鸽出名的广东中山石岐佬中山菜馆里总会挤满客人,大家一边等餐,一边观察LED屏幕实时播报的乳鸽存量,网友戏称这为观察“乳鸽指数”。近一个月,“乳鸽指数”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经常早早归零。
这一改变,源自一座超级工程的建成投用,它的出现,让珠江东岸的深圳市民踩一脚油门就能跨江到达中山的这家餐馆,品尝美味的乳鸽。
6月30日,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补上“关键一横”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其后一个多月时间,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滚滚车流改变了“乳鸽指数”,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又一次跳跃式的提速扩容。
迸发经济新活力
“国家花几百亿元为咱们修了一条路,从深圳家里到中山公司只要半小时,简直不要太幸福!”深中通道开通当天,家住深圳的袁茉莉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作为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过去困扰袁茉莉个人和公司的一个发展难题,是往返公司深圳总部和中山基地之间的时间成本。而今,深中通道令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跨城距离缩短到半小时以内,问题迎刃而解。公司已做出新决定,在中山翠亨新区加码建设集团的研发中心和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深中通道让双城变成了“同城”,受益者众多,既包括袁茉莉这样的“城市候鸟”、布局大湾区的企业,也包括跨城休闲、娱乐、购物的市民和游客以及两地观光零售业和运输物流业等。这条将伶仃洋裁弯取直的跨海通道,让两座城市迸发经济新活力。一个多月来,近150万车次经深中通道进入中山,数字约相当于整个中山市民用汽车的保有量。
通行距离变短,办事效率提升。“以前我去番禺、佛山、中山找客户,都要从深圳走沿江高速,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现在走深中通道,去跟客户做对接、交货、看产品,时间安排上就很从容,真的方便了很多。”2019年就来到深圳创业的台湾青年翁鼎钧对本报记者表示,深中通道的开通让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大陆的高速发展,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更多机遇。
构建幸福生活圈
和深中通道一起,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南沙大桥、黄埔大桥、狮子洋通道等跨城、跨海、跨江的大型工程,犹如一条条粗壮的大动脉撑起交通网络,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构建“说走就走”的幸福生活圈。
“我住在香港,但每周至少往返港深3次。深圳是个非常有趣的城市,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新朋友。”香港青年黄钰婷在香港一家知名工程顾问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协调管理公司在大湾区承接的多个工程项目。她已将深圳视为第二个家,而广深港高铁正是她“一小时生活圈”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港岛湾仔的办公室出发,一路地铁、高铁无缝衔接,大概一小时就能到达深圳福田口岸附近的写字楼。高铁票现在可以随买随走,还能极速改签,实在太便利了。”黄钰婷说。
“全程无需下车,两分钟就能通关,这个效率满分!”8月3日一早,香港市民徐旭源和太太驾驶香港单牌车,经由港珠澳大桥顺利抵达珠海。退休前徐旭源在港经商,彼时从香港到内地,需要为自驾车辆申请两地牌照,或者利用公共交通到达口岸后再租借内地汽车出行。“现在有了‘港车北上’,可以直接申领免费电子牌证,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体验‘一站式’验放模式。”徐旭源感慨道,大湾区的高速发展为香港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互联互通之便。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先后6次刷新客流车流纪录,“港车北上”月均数量超11万辆次。“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实施以来,港澳车主驾着私家车“北上”旅游、购物、办事,早已蔚为潮流。
跑出发展加速度
超级工程对提升大湾区通行效率独具“魔力”,不仅因为其“大”,还因为其“难”。这些工程往往克服了过去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极大缩减了空间距离,真正做到化天堑为通途。
“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曾表示。他介绍说,中国工程师完成了外海沉管、接头合龙等极具挑战性的工程。特别是接头合龙部分,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都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接头合龙方法,最后还是中国工程师经过4年的研究攻关找到了办法。同时,按照传统的方法,完成这项安装至少需要8—10个月,但采用新方法后,实现贯通仅用了一天。“我们创造了中国速度。”林鸣说。
和港珠澳大桥一样,深中通道也创下了诸多“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深中通道工程中,海底隧道部分被称为“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控制性环节之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个重约8万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在30余米深的海底,让8万吨重的标准沉管实现毫米级对接,难度堪比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对接。
未来,新的超级工程还将不断涌现。人们有理由期待,在超级工程的引领下,在软联通规则的助力下,交通“大动脉”将与“小血管”协同发力,令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本报记者 王平 陈然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