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 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沃野

发布时间:2024-11-10 04:38:08 来源: sp20241110

从空中俯瞰广东省龙门县,绿水青山,田畴沃野,民居院落相互映衬。

近年来,龙门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米、果、鸡、蜜、茶、蔬等优势农产品,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潘记祥是龙门县土生土长的村民,毕业后在县城从事竹木工艺外贸生意。2017年,回村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他心里便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前村民靠竹木种植加工谋生,这种模式成本很高,已经不挣钱了,能否有新路子发展大山经济,吸引更多青年回乡发展?

经过深思熟虑,潘记祥把目光投向了茶叶。他一方面带领村民们打造连片茶山,一方面计划打造一个集生产、仓储、体验等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园。但购买茶苗、加工茶叶等资金压力也随之而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但乡村产业的发展,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潘记祥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县域振兴贷”,以信用方式获得了100万元信贷支持,解决茶叶种植周期长、资金回款慢、缺少传统抵质押物的融资难题。

不仅“县域振兴贷”,“裕农快贷”“农业生产托管贷”“种植e贷”等等一系列围绕乡村振兴的涉农金融产品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市场生态正在逐步构建。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涉农贷款余额60万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1个百分点;截至5月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5%,较2021年末提升2.1个百分点。

涉农贷款投放量不断上升的另一面是乡村振兴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日趋完善。202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7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合计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5万亿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三农”领域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并不断调整优化工具措施和政策额度,更好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投资学系主任翁辰认为,中小农商银行应发挥点多面广优势,主动适应农业农村产业变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提升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质效。

针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在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五大专项行动,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支持涉农企业发行融资工具,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资金投入。

“未来将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乡村振兴信贷投放。”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发行“三农”、小微、绿色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渠道,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同时也要更好发挥金融与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合力,有效分担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形成可持续的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