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13:31 来源: sp20241227
戴上VR眼镜,穿越到1400多年前“刀林剑雨”的壁画世界,与高捧莲花的飞天、手敲连鼓的雷公相遇……这个暑假,敦煌莫高窟“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让游客流连忘返。在游览结束后,还有人来到虚拟拍摄区进行“真人+虚拟场景”视频打卡,希望把虚拟体验留在现实。
近年来,科技创新赋能石窟寺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寻境敦煌”便是鲜活例证之一。今年恰逢敦煌研究院成立80周年。80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科技方面取得不少突破和成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石窟艺术保护、弘扬、传承等方面提供了“敦煌经验”。
弦歌不辍 守护敦煌文明
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敦煌召开。摆放在论坛现场的显示器上的内容吸引了与会嘉宾的注意——敦煌莫高窟各开放石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实时更新,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炳灵寺和北石窟寺一同呈现。
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召开当日西千佛洞的实时监测情况。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在敦煌,文物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2022年,敦煌研究院启动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期)项目,运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技术,监测了115个莫高窟的洞窟,并接入了敦煌研究院管理的甘肃省内多个石窟的部分数据,实现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管理一体化,有效支持保护研究和管理决策。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接受采访时表示,“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我们建立了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并从90年代就开始了文物数字化的工作,借助技术再现和保存珍贵的敦煌文化。”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探索多种创新手段,实现了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预防性保护。同时在数字采集、图像拼接、色彩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现了高精度、高清晰、高仿真采集敦煌壁画信息。
如今,1∶1实景洞窟三维模型的构建,将远在大漠中的千年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数字敦煌”上线,全球网民只要轻叩鼠标,就可以浏览超高清壁画图像;进入“数字藏经洞”,用户可“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古老的敦煌,正在绽放青春的芳华。
数字赋能 还原历史风貌
目前,我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5986处,其中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石窟更好地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
盛开的莲花上,光影交织出斑斓的图案;六边棱形镜体中,莫高窟壁画纹饰绚丽夺目……国家博物馆“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自开展以来便吸引着不少游客的目光。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构建出全景沉浸体验环境,让石窟艺术得到全新演绎。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现场。国家博物馆供图
“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日前在郑州博物馆亮相,展览将1∶1比例高精度复制的云冈石窟第12窟“搬”到了馆内,重现气势恢宏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与绚丽多姿的壁画,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以及承载千年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
如今,利用三维扫描以及虚拟修复平台等技术,不仅让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如虎添翼,也让石窟寺珍贵数据能够以更立体、更真实的面貌与观众相见。
在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有一尊工艺细腻流畅的观世音造像。历经岁月风霜和人为损坏,这尊观音发髻下部至鼻子以上部位已损毁,令人叹息。但如今,游客只需拿出手机,通过App对准像龛进行AR扫描,眼前便会浮现这尊观世音像原本的风貌。
据悉,龙门石窟研究院以20世纪初的照片为依据,融合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传统雕塑艺术等,对众多雕像进行造型和色彩的虚拟复原。“数字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也是现代科技手段为文旅融合打开的新维度。”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说。
以艺为媒 呈现千年文化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文艺创作大有可为。近年来,文艺工作者针对人民群众的观看习惯、精神需求等,有效利用科技手段,以当代的审美表达开掘石窟寺的丰富内涵,让石窟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抱乐器的伎乐天从洞窟中飞出,在大佛的注视下翩翩起舞……河南卫视曾推出以龙门石窟石刻图像飞天和金刚为素材创作的实景舞蹈《龙门金刚》,除了在龙门石窟实地拍摄外,还使用了包括AR、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让龙门石窟的舞乐图像更加鲜活。
“石窟艺术与现代舞美设计的结合,为舞台艺术带来了新的创意和表现力。”河南卫视三维视效组组长宋乐表示,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合作,能够为艺术创作和观众体验提供更多可能。
在近日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制作团队借助实景扫描技术,一比一还原了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的千手观音、西方净土变、地狱变相等石窟造像,让全球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也能领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从动画短片《九色鹿》到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敦煌这座艺术宝库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我们将继续支持文艺工作者对敦煌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文艺相接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卓有成效,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责编:王仁宏、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