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年轻人夜校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5-01-08 07:44:25 来源: sp20250108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白领林婷,最期待每周二下班后,前往家附近的老年大学。1998年出生的她,跟着一群爷爷奶奶学习八段锦,“一开始觉得八段锦节奏慢又无聊,但学了之后发现,它不仅能帮助我强身健体,还培养了我遇事冷静的好心态”。

  不少像林婷一样的年轻人,因兴趣来到老年大学、市民夜校等地,开始解锁夜校新生活。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林婷已能行云流水般打出一套八段锦动作。她坦言,最初报名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价格低、有意思,至少下班后能动一动,不再老是窝在沙发里”。

  刚来到老年大学时,林婷不免有些尴尬,25岁的她大幅度拉低了班级里的平均年龄,大多数同学都是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

  老人们很开心林婷的加入,在她跟不上节奏、做不好动作时给予耐心指导,课间休息时招呼她一起聊天,“知道我没有男朋友,奶奶们还热心地给我介绍”。

  在夜校学习中,林婷发现自己慢慢被改变、被治愈。那时,她正遭遇职场“瓶颈期”,刚迈入职场两三年的她,面临着绩效与晋升的压力,“好像因为身在职场整个人都不好了”,她患上了颈椎病,情绪变得敏感易怒。

  在刚柔并济的八段锦训练中,有一天,林婷突然释然了:“或许慢慢来,也挺好。”受到她的影响,几个同事也爱上了八段锦,他们一同报名了相关课程,和林婷一起开始了夜校新生活。

  上夜校,有的人是为舒缓压力,有的人则为热爱和兴趣。在上海工作的白领潘颖,喜欢下班后和同事约去酒馆小酌一杯,她参与了由专业调酒师开设的调酒体验课程,“老师会从基酒知识讲解到调酒技巧,结合个人口味偏好来安排实践”。

  这是一段奇妙的经历,在潘颖看来,原先约着吃夜宵、去酒吧的朋友突然变成了“同学”,“夜校就像是成年人的少年宫”。

  年轻人的兴趣呈现出地域化特征。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结合本地特色的兴趣课程最受消费者喜爱。近一个月,“方言培训”关键词的热度同比提升33.3%,例如上海的沪语课、杭州的杭州话普及班,授课老师多是语言学出身,会引导学员用系统性的方法探索当地方言基本语调的由来。

  业内人士分析,20世纪80年代,夜校是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劳动者技能提升。而如今夜校的回归,意味着中青年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迎来一轮新高涨。

  今年9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设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有65万人在线“抢”1万个课程名额,全部“秒空”。报名的学员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抢着下班以后去上夜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目前,上海等地将夜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公益项目大力推进,动员起文化场馆的力量,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上海夜校的老师,大多是在垂直领域有口皆碑的老艺术家和老师傅:桥牌课的老师是中国桥牌协会三星终身大师陆凯,京剧课的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此外,上海有6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51项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区级的非遗项目有近800项,上海夜校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并将传承人请来上课。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从2021年开始,开设了针对20-45岁青年的课程,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文学、园林等艺术8大门类。成都市文化馆新馆特别设计了街头艺术空间黑匣子剧场、沉浸式体验厅等,满足年轻人的文娱需求。来自“文化天府”App的数据显示,2023年秋季抢课开始后1秒钟,平台即达到26万次/秒的点击量,5分钟左右多数课程即被抢光。

  而在一些城市,夜校仍然以商业机构为主导,师资、收费各异。记者进入多个与“夜校”相关的群聊,每个群都有数百人在交流课程需求,低价普惠的“夜校”颇受年轻人青睐。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提出,公共文化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合理确定开放时间。开放时间不得少于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最低时限。鼓励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夜间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在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整合资源,支持综合文化中心、综合文化室因地制宜、贴近群众,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其他相关服务。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王文说,自己家附近的文化场馆提供的课程时间多集中在工作日,与上班时间有所冲突。“年轻人对夜校等文化活动的需求正日益高涨,希望家附近能有一个收费合理、有趣有用的夜校。”她期待着。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