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21:34:13 来源: sp20241229
舒勇的水墨龙作品之一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广为人知。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寺中壁上画两条龙,一条龙点睛后在风雨雷电中“破壁而飞”,另一条未曾点睛的龙仍留在壁上。这个成语,道出中国画的造型原理和精神实质。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副主席舒勇创作了系列龙头水墨画。这批作品立足当下,赓续文脉,在内容挖掘、造型处理、意象营造、技法修炼等方面匠心独运,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突出了时代特征和文化精神。
点精神之“睛”
时代精神的展现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舒勇笔下的龙,没有停留在对龙本身的“状物”呈现,而是通过以形传神的描绘,把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高度上,深刻而又含蓄地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舒勇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凝聚在笔墨中,其画中之龙注重以目传神,或激昂,或聪慧,或勇敢,或坚毅,都是龙马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流露。
点造型之“睛”
神龙见首的特写
与其他生肖不同,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给画家塑绘造型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北宋董羽的《画龙辑议》,把画龙归纳为“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和“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爪似凤”。这些画龙要领成为画龙的法则和形象注解。在画龙的作品中,很多还与云、与水密切相关。
舒勇画龙的不同之处是,既没有飞龙在天的“云龙图”,也没有潜龙在渊的“起蛟图”,他基于中国传统绘画“传神阿堵”的理念,按照“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布局,出于画龙重在“点晴”的考虑,大胆从对龙的全身和全景的描写中跳出来,重点把龙头作为表现对象。如果说过去的龙画更多是窥其全貌的全景图,那么舒勇的造型就是聚焦龙头的局部图,给出了放大局部的“特写镜头”。在对龙头的具体呈现中,他摆脱了“牛头”“驴嘴”“鹿角”“虾眼”等固有形象的约束,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大写意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似鹿非鹿、似虾非虾的形象。这种造型作为一种“人心营构之象”,打上艺术家独特的印记,产生了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点意象之“睛”
龙人合一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舒勇重视龙头面部形状和表情的刻画,使龙具有人脸的轮廓与特点,好似人的化身,呈现龙就是人、人亦即龙的相互融合、物我一体的意象。
在把龙头画成人像的过程中,舒勇别出心裁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的京剧脸谱手法,让人隐约感到,龙仿佛戴上了某种特定类型的京剧脸谱面具,不同龙头的脸谱又各有千秋。
为了给固定图式的京剧脸谱注入生气和灵气,他充分发挥水墨渲染的特性,通过水与墨色、线条的自然相融,营造了鲜活的、涂鸦的画面感,呈现出既朦胧又可感知、有时还似繁花绽放般的脸谱形象。他以色、墨与线条的交响,形成龙、人、花合一的独特画龙观念与模式,营造出雾里看龙、看人、看花相互交织的意象。龙在这里的“象外之意”,成为一种在物我两忘中实现自由、净化心灵的象征,显示出中国画追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境界。
点技法之“睛”
智能时代的创新
舒勇在以水墨画龙的同时,还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创作。他把脑海中龙的印象,先通过文字描述来表达对龙的感知,再通过人工智能把他理解的龙直接转译生成图像。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很真实、立体、丰富地还原或异化表达对象,但没有画笔的痕迹,没有跃然纸上的生动。它可以达到高智慧、高技术、高标准,却无法呈现粗犷、涂鸦、生涩这些伴随人类诞生以来的本能、本性。
“情感”是人工智能创作的盲区。于是,舒勇回归水墨画的传统技法,试图通过水墨画和人工智能绘画的对比,寻找创造力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他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把AI绘画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新鲜感、成就感融入水墨画,让画龙变得更逼真立体、更酣畅淋漓;另一方面,他发扬水墨画的笔墨传统,把笔法笔意看作中国画的灵魂和精髓,探索本能、本性的画龙路径。因此,这批水墨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和人工智能对抗与合作的文化实验,是水墨绘画与人工智能互补和融合的结晶。画家通过艺术实践,思考着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之时,我们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守正创新。
以上四个方面,有传承,也有创造,是“道”,也是“术”。其实,在这个龙腾四海、万象俱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画家。只要我们勇于和善于做生活的“点睛者”,就一定能绘就破壁而飞、一飞冲天的人生画卷。这也是舒勇画龙留给我们的更大启示。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