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01 14:13:02 来源: sp20250101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履职这一年)

  黄茂兴代表——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本报记者 王崟欣 人民网记者 李楠楠

  “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变得‘不传统’,这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福建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调研后,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对智能化物流设备和创新工艺运用印象深刻,他在带到全国两会的建议中这样写道。

  过去一年,黄茂兴代表走企业、进车间,深入调研。在泉州、莆田等以纺织、鞋服产业为传统优势的地区,他看到,企业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下大气力更新设备、提升技术、大量引入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黄茂兴代表结合自身学术专长与履职工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参与发布《福建民营企业100强研究报告》、产业研究报告、企业发展报告等,其中许多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

  调研中,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想创新,但缺乏人才等相关创新资源。“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黄茂兴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张进代表——

  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本报记者 杨 昊

  工业机器人实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焊装线应用的重大突破,重载户外牵引车助力光伏龙头企业智能物流发展……2023年,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代表带领企业,不断拓展着机器人的应用边界。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张进代表说,新松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一年来,张进代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将机器人与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结构仿生为代表的新技术交叉融合,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新松公司成为工业物流等行业用无轨导航重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行业用洁净(真空)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等3条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

  2023年7月,第八届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举办,张进代表邀请13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及多位行业专家来到沈阳新松智慧产业园,围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等话题深入探讨。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张进代表说,行业龙头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在跨界融合、产学研用上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周荃委员——

  推动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本报记者 林子夜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筑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委员致力于推动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去年全国两会,周荃委员提交了关于推进全社会协同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提案。回到广东后,她在调研中发现,“建设工程领域从业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缺乏了解,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后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贷后管理。促进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有效支持,必须打通信息梗阻。”对此,她进一步提出意见建议。

  去年11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通知。“如今,绿色金融服务可以接入广东省绿色建筑信息平台,信息渠道通畅了,合作才能更顺利。”周荃委员说。

  参加围绕“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协商议政的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开展以“用好用活地方资源优势,助推绿美广东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调研,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联盟成立……周荃委员用“眼界大开”来形容过去一年的履职经历:“参与交流的行业更多了,走访调研的地方也不断拓展。我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拓展调研的广度和深度,用心写好委员‘履职为民’答卷。”

  信思金委员——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本报记者 强郁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委员说,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既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新兴产业发展,也要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信思金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山东省一家能源集团通过转化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内河航运领域新技术,有望实现智能化绿色船舶的批量建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科研人员锤炼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学生们则借助产教融合开展生产实习。

  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助于培育和储备一批卓越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也能反哺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信思金委员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提案,“我们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王崟欣 李楠楠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