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布局“工业上楼” 上海多地推动未来产业“攀岩”

发布时间:2024-11-28 00:30:00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网 上海2月27日电 (谢梦圆 张践)面对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的难题,上海于去年九月专门出台了一部促进“工业上楼”(即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的政策。近半年,上海不断创新“工业上楼”实践,推动未来产业“攀岩”,助力其于高层建筑中分布研发生产的产业链。

  “我们计划要在60亩完成八条生产线,15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后来由于土地紧张,拿到了35亩土地,经过团队协商,最后采用‘工业上楼’解决土地不够用的问题。”乐芙娜奶酪基地负责人李天福表示,合理的布局安排破解了工业用地受限难题,“工业上楼”提升了工业用地的投资开发强度。

  近日,记者在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中德路886号看到,5幢3至6层的高楼正拔地而起,据介绍,该基地是小昆山镇“工业上楼”的实践样本,将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奶酪基地。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向“上”要空间成为必然选择。小昆山镇经发办主任周秋生介绍,小昆山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经营发展,用地已基本饱和。为了释放发展新空间,小昆山镇鼓励企业“上楼”。

  “‘上楼’后,不仅可以近距离进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同时能节省物流成本、用地成本,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周秋生说。

  但并非所有产业都适合“上楼”。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永琴看来,重工业“上楼”难度较大且有安全等隐患,而都市产业,如食品、纺织、研发项目等轻工业更为适合。

  与乐芙娜奶酪基地相隔不远的北玻股份就属于“轻薄短小”的科技产业,也是小昆山镇计划推进“工业上楼”的另一项目。

  “新的‘工业上楼’项目将分三期建设,一期计划今年启动,明年投用。”北玻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企业的214亩地主要用于玻璃深加工设备和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该企业除10万平方米厂房自用外,计划预留部分面积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此前,上海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工业上楼”,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3000万平方米“智造空间”。将二维工业空间转化为三维,上海正蓄势待发。

  资料显示,上海已摸排出符合条件的产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方米,2023年开工近700万平方米。目前,上海多个区县对“工业上楼”项目已有布局。

  上海宝山区已有联东U谷海隆生命健康谷项目、高新科创基地等12个项目通过市级“智造空间”优质项目认定,涵盖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上海浦东新区也正建设该区首个“工业上楼”项目,计划将智能网联车、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纳入其中。

  “工业上楼”并非上海首创,曹永琴认为,上海的“工业上楼”模式相较于起步较早的珠三角地区,目前更适合将“3+6”新型产业(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引上楼”,“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上海有注重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需要。”

  同时,她认为,上海应该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将人工智能和智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工业上楼”的布局、运营和监管等环节中,“将其结合的未来并不遥远,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