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博览遇“新题”:馆中设“馆”渐成风潮

发布时间:2024-12-24 04:44:44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社 兰州10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28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这意味着中国典籍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等具有典籍展示和研究功能的单位和机构,将联合推动典籍文化研究、典籍展览资源交流、典籍陈列艺术研究、典籍科技保护和典籍文化传播。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目前正在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展出,这是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和明清档案的又一次聚合。

  中国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表示,该展览是档案馆、研究院、博物馆、图书馆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的一次圆满联动,架起了各文化领域交流互鉴的桥梁。

9月7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兰州举行,小朋友们学习书写简牍中的文字。九美旦增 摄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简牍是中国古人在纸张发明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就开始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已经将简牍编联成册,这些就是古代中国早期的典籍图书。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中华典籍功不可没。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形式。据统计,中国近3000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和线装文献达20万个品种,超过5000万册/件,其中最珍贵的典籍大多保存在图书馆。

  主要典籍资源和精品展览大都分布在国家级馆藏单位、经济发达或文化资源丰富省份的大馆,偏远贫困地区缺乏优质的典籍文化资源;各馆主要展示自有特色馆藏,在帮助当地民众了解本地典籍资源的同时,还未及时满足大众享用新鲜文化资源的需求;馆际交流互动局限在行业内,跨行业交流频次低……

  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介绍,当前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相关单位都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典籍资源推广和传播等方面还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近年来,“在图书馆开设典籍类博物馆的风潮”在中国内地逐渐流行。

  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近十年来,举办原创展、联合展、交流展、巡展等近200场,逾1310万人次参观。吉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近年也先后开设典籍博物馆。此外,中国很多传统博物馆、档案馆也以典籍文献为重要馆藏,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传播典籍文化。

9月7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兰州举行,观众参观展出的简牍。九美旦增 摄

  “一些跨界合作将实体展览拓展至博物馆外,进一步拓宽了展览的边界及受众范围,形成了展品展示和展览宣传的新模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顾恒说。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郭向东表示,下一步,将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力量,不断为古籍博览交流注入新的力量;探索古籍博览的多元内涵,打造融合人、道、情、美、境于一体的优质古籍展览;利用 VR、AR、元宇宙等全新技术成果,搭建具有深度体验感、穿越感、历史感的古籍空间,为观众带来更高水平观赏体验。(完)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