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4:08:58 来源: sp20241201
南方红豆杉 图片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白鹇 图片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白头鹎 图片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钱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台回山,山体连绵起伏,掩于云海之中,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图片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这个是马尾松,那个是苦槠……”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员姜永清穿着白大褂,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快速地分拣着种子掉落物。
“这一小包枯叶里包括了细枝、花、果实等,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样本分析一段时间内区域森林生长状态,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姜永清说。
姜永清受聘于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像他这样长期被聘用的监测技术员有4位,他们从事野外标本收集、数据记录等基础性工作,采集相关植被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变化。
钱江源地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与江西省婺源县、德兴市,安徽省休宁县相毗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包括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等3个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区域。
钱江源山高林密、物种丰富,还是长三角的“天然水塔”。其突出的生态地位表现在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和唯一性上,保存着大面积、集中分布、呈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被誉为“北纬30度线上的翡翠”。
根据最新科考数据,钱江源共有高等植物2234种、大型菌物449种、动物2427种。该区域是中国特有、世界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的全球集中分布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
这么大面积、累计5000多个物种如何看顾过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余建平说,这里有“天空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体系、无人机巡检系统、红外相机等手段,工作人员还能借助高60米、臂长60米的森林塔吊研究树冠。
据了解,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被划分成267个1km×1km的网格,每个公里网格中都布设着2至3个红外相机监测样点,24小时不间断观测山里的“精灵”。那些山林间的黑麂、黑熊等动物的画面,便由这些红外相机自动拍摄而来。
“这几年,通过全境网格化动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我们发现钱江源中的一些区域很适合黑麂繁衍,但由于附近农民耕作频繁,黑麂活动范围一度被侵扰。随后,我们对该区域开展保护工作,让黑麂得以重回故地。”余建平说,为保护白颈长尾雉,他们加强了对相关农田药物喷洒的管理,以保护该地微生物、小虫子等“生态链伙伴”不被大量杀死。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化县成立了环境资源巡回法庭、钱江源生态环境资源一体化办案中心、生态警务中心和联勤工作站等。通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清源行动、生态环境系列宣传教育、生态研学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修复绿色家底,最大化地保护了生物生存繁衍空间。
如今,在钱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创新发展。2018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内率先启动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役权改革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了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当地居民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重要转变,形成了‘国家公园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格局。”钱江源国家公园常务副局长汪长林说。
除了人为探索,数字智治也正成为钱江源推进生态保护、助力科研的抓手之一。2022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正式上线,以数字赋能生态保护,该系统构建了无人机防灾巡检、野生动物识别等八大感知系统及25个子场景,形成了“天、空、地、人”四维立体管护监控预警体系,实现对钱江源全境、重要生态系统以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为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水灵秀境,诗画钱江源。如今,钱江源优越的条件已然成为动植物生存的乐园,层林之间、幽幽溪涧,闲庭信步的“林中仙子”白鹇,嬉笑打闹的黑熊一家,灵动跳跃的黑麂,静静生长的长柄双花木等生物,共同构成了钱江源的绿色奇迹,续写着钱江源的绿色传说。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徐露婷)
(责编:杨曦、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