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之畔(大地风华)

发布时间:2024-11-27 14:24:21 来源: sp20241127

  滔滔长江来到巢湖畔,荡起万顷碧波,把湖光山色擦拭得十分明亮,犹如从天际遗落下来的一块翠玉,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浩荡东去。

  这是巢湖的样子。巢湖位于皖中,地属合肥,水域面积约76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八百里湖天”之称。

  漫步岸边,水天一色,鸟群与云朵齐飞,村庄在林荫中连绵。有风徐来,仿佛在抚摸周边古村落、古牌坊、古祠堂的倒影。宁静的时光依偎在这里,像袅袅炊烟一样只飘散不凋谢。穿过那些笑语阵阵、游人如织的小巷,卖古玩、书画、瓷器的店家栉比相连,恍如走过唐宋的街景,或与手摇纸扇的李白刚刚擦肩而过,或见“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正在阁楼上扶栏品茶,一切古香古色。在茶汤滚沸的老茶馆,在青砖乌瓦马头墙的徽式宅院,人们的交谈轻言细语,回荡着悠远的汉唐余韵。

  纵目远望,不知是合肥拥着巢湖,还是巢湖拥着合肥,城市的剪影和山水深情相依。

  巢湖之美,美不胜收。其周边青山逶迤,河溪蜿蜒。听听那些名胜景区的名称,就知道它是怎样地令人沉迷了:《隋书》就有记载的半汤温泉,唐代风韵的凤凰台寺庙,银屏峰怀抱的高大奇石“银瓶”,围拢周边的九座峰峦被古人誉为“九狮抱银瓶”。还有紫微洞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四绝”“三奇”等妙景,都珍藏着久远的传说和神话。据史家考证,这里自古以来是一片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的宝地,此湖也因此被历朝历代取过许多美名,最终当地人选定了“巢湖”——“巢”就是家。

  此来合肥,还有个出乎意料之处,这座正在阔步迈向现代化的城市如此纷繁壮阔,却又显得很是沉静安谧。人们说话很轻,笑声很轻,街上的车声很轻,公园里的音乐很轻,老人下棋的声音也轻。静——静静地绵延在绿水青山之间,乌瓦白墙之间,尤其月上柳梢时。漫步在巢湖之畔,那“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剪影,犹如一本画集的封面,游人也纷纷入画了。故古人有诗赞曰:“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真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

  我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合肥之静、合肥之美,也许就是巢湖养育的吧。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来合肥采访中国科技大学。那时的合肥街道坑坑洼洼,两边没什么高楼大厦,大都是拥挤矮小的老民房和灰突突的小工厂,驴马车、手推车比汽车多得多。中国科技大学的主楼并不宏伟,走廊不宽,灯光较暗,显然一切还来不及规整。当时看了几位科研人员的办公室,空间不大,堆满书本和科技刊物,进出都要侧身而行,连实验室的放大镜、显微镜都不够用,一切都像白手起家,这让我十分感慨。

  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科技大学创造了无数的奇迹。那时缺设备、缺零件甚至缺少适用的螺丝钉,科学家就跑到市场上的铁匠铺、杂货铺、小工厂去找,甚至拿自己的衣物或手电筒去换,找不到的干脆连敲带打自己造。一位老科学家对我说:“那些年,我们为找适用的铁件零件,几乎把合肥找了个遍!”科大在合肥很快出了名,因为学校的几幢楼入夜总是灯火通明,老百姓把它叫做“不夜城”!

  壮丽非凡的科大“不夜城”崛起了,旁边却还有个“不夜湖”。过去,巢湖周边的百姓世代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靠打鱼和圈养水产为生。随着夜幕降临,或因女人要做针线活,或因上学的孩子要写作业,家家船上都会亮起一盏马灯。放眼望去,偌大的巢湖周边船挨船、桨碰桨,炊烟袅袅,灯火万千。

  水,是生命之源。曾经那么壮阔、清澄的巢湖,就这样渐渐被人间烟火包围。曾几何时,随着捕捞规模越来越大,水产品日趋减少,污染日趋严重。为了生存和求富,渔民的渔网网眼愈织愈小,而周边的沼泽地和芦苇荡也日渐干涸。明镜般亮丽的巢湖,仿佛被蒙上一层灰尘,涌来的千溪万河也变得缓慢和细小……

  这些年,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合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高质量发展树立“绿色标尺”。

  数年前,一个宏大的绿色环境设计,即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实施。这是一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其中的子项目“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已于2022年7月完工,并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巢湖也已开始了十年禁渔,湖岸一根渔竿也不许出现,沿湖许多渔村搬迁到新市区、新城镇。如今,30多座绿荫如盖的“生态渗滤岛”,错落分布在十八联圩的青山绿水中,宛如为合肥戴上一条“翡翠项链”,成为南淝河注入巢湖前的一道生态屏障。

  天蓝了,草绿了,水清了,合肥正在变成热闹繁华的“绿城”。那波澜壮阔的雄涛,是一座城市奋进的足音,更是一部史诗的封面!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3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