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习|48个名字 代代相传的誓言

发布时间:2025-01-11 02:09:52 来源: sp20250111

“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在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静静矗立于一座六角亭内。

位于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位于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誓词碑上,几行誓词和48个用不同民族文字书写的名字,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70多年前。

1950年5月,云南思普区获得全境解放。当时,这里居住着哈尼、彝、拉祜、佤、回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0%左右。

因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中,当地各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极大,民族之间存在隔阂,地区发展封闭落后。

1950年8月,党中央从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疆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从全国各地各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盛典。

彼时,云南刚刚解放不久,不少人对被选派为代表参加活动有所顾虑。但最终在前来劝导同志的诚意邀请下,当地35名各民族土司、头人代表,以及8名随行人员,组成了普洱区赴京观礼代表团。

1950年10月1日那天,代表们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左侧观礼台进行观礼。一位代表回忆:“看着阅兵队伍走过,我手心里全是汗,身上的汗毛也都立了起来,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在北京期间,代表团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参观。此行使代表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50年12月26日,代表团回到普洱。随后,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到底的决心。

1951年元旦,300多位少数民族土司、头人、代表及当地党政军领导在普洱专区集会,庄严立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48名各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名。

碑文誓词这样写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它翻开了中华民族大家族关系史的崭新一页。

盟誓代表们很多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事业,践行“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

70多年前,召存信第一个在誓词碑上签名。此后召存信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任州长近40年,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建设者、见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傣族群众过得非常幸福,住上了新楼,不少家庭有了轿车、摩托车,出行很方便,感恩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召存信的后人说。

来自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方有富,70多年前作为哈尼族代表郑重在誓词碑签下名字。回到家乡后,方有富带领群众团结致富。他还经常坐在火塘边给各族群众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带头践行民族团结誓言。

“父亲在世时经常和我说,在誓词碑上庄严地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这辈子最骄傲、最光荣的事。”方有富的儿子方财兵说。如今,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义务讲解员,传承并续写着誓词碑的故事。

“我们8个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人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就是要表达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也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过上的美好生活。”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之一拉勐的外孙岩克姆说。

习近平总书记视民族团结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他曾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云南省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的佤族群众唱响《阿佤人民唱新歌》(2021年8月20日摄)。

云南省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的佤族群众唱响《阿佤人民唱新歌》(2021年8月20日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项项改革措施在民族地区落地,一批批干部专家与民族地区人民一同奋斗,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在此次回信中,总书记深情叮嘱:“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王静、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