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6:51:24 来源: sp2024110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经济发展与预期、信心密切相关。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加强预期管理,重振经济信心就是要坚定自信。
加强预期管理,坚持政府主导作用
预期管理,主要是对预期进行引导与调节。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是政府进行预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预期形成前,政府高度重视对预期问题的引导,形成预期引导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加强预期管理中,政府需要增强引导与调节预期的能力,全面掌握预期管理的主动权。坚持预期正面引导为主,确立媒体等的预期导向责任,改进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宣传方式。在预期形成后,政府积极进行预期调节,帮助人们克服盲目预期,矫正人们对经济不看好预期,努力保持良好的预期,从而使他们的预期与政府的政策期望尽可能地逼进。
(一)减少因改革深化所带来的不良预期
政府十分注重改革深化预期宣传的作用。为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增加人们对改革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的社会变迁,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和重组的过程。随着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领域的改革深化,人们对由改革者利益期望值与现实的得失之间引发的矛盾愈加明显和突出,对预期形成和变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利益的地区性、行业性、集团性和阶层性分化与权力寻租和垄断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合理利益分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利益冲突加剧并不断地显性化,预期由此变差。政府需要结合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民众的顾虑,减少因改革所带来的不良预期。只要改革没有带来不良的预期,那么,预期才会向好。目前,改革进入了新时期,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创新预期管理并加强预期管理,才能重振经济信心,促进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当出台新的改革措施时,进行预期引导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力和具体要求,尽量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真正做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尽量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二)增加良好预期形成的信心
全社会的信心如何,直接影响着预期的形成和变化。良好的预期需要有良好的信心。有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有了信心特别是有了良好的信心,才会有良好的预期。有了良好的信心和预期,才有利于预期管理。当前,经济发展不及预期,政府为人们打气就是为了树立他们对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只有人们都树立起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能形成良好预期的信心,政府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预期管理。例如,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为全国人民增加了良好预期形成的信心。国家有了奋斗目标,人民有了望头。在这种状况下,它是有利于预期管理的。对于当前经济不及预期,结合目前国家实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不同的预期引导策略,引导人们增加经济向好的良好预期信心。宏观经济治理是政府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通过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区域政策、市场监管、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等,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实行预期引导、调节和管理。只有增加良好预期形成的信心,经济才能长期向好,消费、投资才会持续增加。
(三)保持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
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对于促进经济向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既是合理的也是稳定的,那么,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如果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不合理与不稳定,这会不利于预期管理。如果没有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形成,那么再好的经济政策都可能会打折扣。如果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已经形成,这需要保持它的存在。特别是当有利于经济向好的群体预期形成时更应保持这种预期,为预期管理服务。保持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防止过于分散的过激的不良预期影响经济发展。主导性的预期既有利于政府保持恰当的秩序,又有利于人们预期的调整。可见,在预期形成后,政府保持全社会的主导性预期对经济向好、重振经济信心的重要性及意义。针对当前社会预期偏弱,政府需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引导预期,重振经济信心。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介作用,提高预期管理效果
为了提高预期管理效果,在预期形成后,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预期管理中的作用。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组织来引导预期的形成和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正面预期引导功能。培育能正确导向预期的各种社会组织,是强化预期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组织既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又可以使全社会合理的预期不合理和不稳定。它是政府、市场以至个人的桥梁和纽带,是不良预期与信心的缓冲带和汇集意见的平台。它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发挥自己的中介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活动的需要。
(一)加强社会组织在预期管理中的中介联络沟通
发挥社会组织在预期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策规划或决策咨询的参谋作用,引导人们参与预期管理的作用,发挥中介联络沟通的作用。当预期不利于经济发展时,社会组织同政府一道,充分发挥预期的作用,为经济向好提供良好的预期,促使这时的预期方向符合政府的意图,形成合力。社会组织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可补自身缺陷和不足,扩大其经济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
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代表中介表达利益诉求和预期潮流。社会组织能够充当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发挥中介联络沟通的作用,及时传递形成预期的各种信息,疏通隔阂,有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度,重振经济信心,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缓解利益冲突。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信心影响预期,充当调整经济利益冲突、化解经济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不看好的预期。
(二)支持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参与预期管理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预期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克服不良预期的形成和蔓延。对于社会组织能引导和管理的预期,让社会组织发挥中介作用。凡社会组织能管理好预期的就让其发挥作用。对于社会组织不能引导和管理的预期,让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组织侧重于具体事务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对人们的预期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社会组织可以尝试利用共同身份、利益诉求的敏感性触发公众兴趣,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数据等重要信息的共享,让有利于经济向好的预期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因政府干预而带来的预期不当或预期欠佳。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参与预期管理,把通过社会组织自律可以解决好的、不必由政府承担的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预期管理作用,增强其引导预期、服务经济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管理预期,重振经济信心,政府可以为之培育社会组织、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等,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政府按照预期变化规律,不再担当“千手观音”履行全能职责,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预期管理作用,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预期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能够提供的公共资源,支持各种社会组织承担预期管理职能,不断参与预期管理和引导,构建多元化的预期管理新格局。社会组织不是政府部门,预期管理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社会公共秩序领域的预期引导。
提高经济向好的预期,重振经济信心
(一)以降低经济风险来提高经济向好预期的重要性
预期不当,与不良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过高的经济风险使人们缺少基本的安全感。从心理层面处理好不良心理预期,可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所以,未来的风险预期调节,客观上更加注重个体心理的预期影响。这是有效地管理预期的客观需要。只有降低个体对风险的预期,防止风险预期扩大化,才能提高经济向好的预期并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健全的生存保障系统既可以实现全社会的预期向好,又可以稳定全社会的良好预期。良好的经济支撑系统既可以为经济向好提供保障,又可以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化。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投资成本与风险预期加大是影响经济向好预期的直接原因。有效的预期管理能使信心不致严重受挫,而且能使经济暗淡与不及预期在人们所承受范围以内。建立健全各种风险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化的风险监测机制,消除现有各种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的冲突,重振经济信心,加强预期管理,不断增强人们的安全感。总之,良好的外部环境系统是人们对经济信心百倍所必不可少的。
(二)以降低经济风险来提高经济向好预期的路途
2024年,随着稳经济增长的政策逐步发力,预计我国经济复苏并长期向好的力度将逐步增强,投资和消费的信心也有望逐步提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降低经济风险,可以从心理、保障系统与制度、体制和机制层面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提高经济向好的预期,让人们对未来经济充满希望、树立信心。要增强经济向好的可预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也需要降低资本投资风险、增强资本发展向好的预期。
从心理层面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降低经济风险,是提高经济向好预期的直接路途。从心理层面进行预期管理,就是要树立人们的信心,注重解决社会心理对预期的不良导向问题。当个体心理向群体心理转变时,注重个体的良好心理预期引导,克服不良心理预期转化为群体的心理预期。当经济风险较低并且主导性的预期良好时,需要通过稳定社会心理来稳定经济向好的预期。
从保障系统层面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降低经济风险,是提高经济向好预期的重要路途。降低经济风险,提高经济向好预期,让全社会对经济信心满满,需要继续搞高保障水平。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保障支撑,使得人们形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预期,增强人们投资与消费的信心,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经济支撑,缩小全体人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和贫富差距,让人们切实感觉到社会的经济公平性。
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层面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降低经济风险,是提高经济向好预期的根本路途。预期管理需要公平、合理的分配配合。经济资源配置的不公,使人们容易产生不公平感。有了不公平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社会可能会出现社会不公平的预期,经济难以快速恢复。为了重振经济信心,需要从制度上保证、体制机制上激励约束,达到人们敢于投资、勇于消费。
参考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凯恩斯认为,投资者的信心状态,往往受“一时血气之冲动”、“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甚至“神经是否健全”、“消化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还认为,长期预期状态,即我们据之以作决策者,不仅需看何种预测之或然性最大,亦需看我们作此预测之信心如何。不仅投资,消费也同样如此。
针对全社会经济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看好,日本、美国等曾成功地加强预期管理,重振经济信心,保持了经济低速增长,稳定了社会。1998年,日本政府在面临物价持续下跌下通过预期管理树立公众的信心,通过采取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等政策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形成对日本经济恢复的预期;美国经济稳定增长7—8年,加强预期管理、重振经济信心功不可没,股市持续上涨时,40%的美国人入市导致市值上涨,股民大赚,对经济和收入的预期改善,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促使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预期趋于上升。日本政府通过恢复市场元气,增强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和美国政府提高人们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加强预期管理,重振经济信心参考和借鉴。加强预期管理,重振经济信心,参考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可以减少摸索时间,但必须结合我国实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研究”(14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资深二级教授)
作者:江世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