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十年 继续携手推开“乌镇峰会”这扇窗

发布时间:2024-12-06 00:01:09 来源: sp20241206

  “乌镇时间”,如约而至。

  11月8日至10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桐乡乌镇再度开启。来自世界各地的互联网人陆续踏过青石板路,坐上摇橹船,在小桥流水间畅聊前沿科技。

  十年积淀,十年相约,乌镇峰会早已成为触摸互联网发展脉动的一扇“全景窗口”。

  推开这扇窗,乌镇不再只有千年水乡的古典面孔,更有数字文明激荡出的气象万千。

  推开这扇窗,中国发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时代强音,让世界看见网络空间治理的崭新方案。

  植根浙江,推开发展之窗

  乌镇的民居,几乎每家都是枕水而建,推窗即可见水。沿河望去,窗棂雕花精美细致,自成一派风景。

  游客纷至沓来,偏爱窗边留影——身着汉服,半倚木窗,镜头一闪,便将江南的温婉光景,全都框进。

  与此同时,景区的信息化构建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刷脸”入住、智能布草、自助语音导览、智慧停车系统、WiFi全覆盖……互联网并不突兀地融入其中,使居民和游客在享受古镇风光的同时,感受数字赋能带来的舒适便捷。

  乌镇的窗,既可见过去,又可遇未来。

  细看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其中叠加所形成的晶格,像极了乌镇楼阁的窗纹。当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受益于乌镇峰会的溢出效应,江南水乡变得愈加智慧。

  在乌镇,这种变化已浸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借助不断迭代升级的“e桐养”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老百姓在家里就能享受日常助餐、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等优质服务。再比如,乌镇政务服务用数字化手段变“多窗办”为“一窗办”,变“企业跑”为“数据跑”,项目审批时间从60天缩短到5天以内,新落地产业项目实现“四证联发”。

  “乌镇峰会带来了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才,但最关键的,还是理念的转变。”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桐乡小伙姚侃颇为感慨。他所在的浙江华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第一家倡导“智慧养猪”的企业,“2014年,当大家还在思考自动化技术如何发展时,乌镇峰会让公司坚定了智能化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智慧畜牧管理模式。”

  在华腾的未来猪场,每头过7日龄的猪崽都会被植入智能生物耳标,借助5G通信技术和智能传感、饲养管理、巡检机器人等系统平台,实时监测猪的体温、运动量等健康指标,实现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全生命周期精密智管。如今,养好1万头猪,只需要3个人。

  同一展厅,浙江桐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嫁接机器人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公司落户桐乡,就是看中了这里对数字农业的看重与支持。”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前建成的数字化种苗工厂每年可培育约5000万株种苗,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精确控制,降低劳动投入80%以上,节省资源30%以上,解决了传统种苗行业劳动靠体力、决策靠经验的问题。

  乌镇,乃至桐乡的精彩蝶变,也是浙江数字化变革重塑的一个缩影。在乌镇峰会“强力磁场”的吸引下,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文明造福人民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本届乌镇峰会期间,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大会、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文明共建共享——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展示活动,这3项永久举办地特色活动接连举办,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展示了浙江在数字领域的先行探索。

  接轨世界,开启对话之窗

  乌镇之于世界互联网,不仅是样本,更是窗口。

  今年峰会期间,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揭开面纱。作为全球第一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整座建筑被错落有致的“玻璃瓦片”包围,远远望去,仿佛一扇巨大的玻璃窗,人们在此看见中国、远眺世界——这也正是乌镇峰会的意义所在。

  “没有中国的充分参与,全球互联网是不完整的。”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总裁法迪·切哈德如是说。彼时,无人知晓互联网世界将走向何方。中国,则以乌镇为起点,倡导并向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未来,阔步前行。

  十年间,乌镇峰会不断探寻这一主题的时代答案,为全球各界各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桥——每年,群贤毕至,大咖云集,互联网人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交锋碰撞中凝聚共识、扩大合作,推动数字文明更好造福人类。

  十年来,这份中国担当赢得了越来越多认同和支持。今年乌镇峰会的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就表示:“我赞赏中国发起这一盛会的远见卓识,这是对全球数字合作和团结的贡献。”

  合作的共识已然形成,人们关注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不断延伸,更贡献出了更多的智慧和方案。

  例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看来,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文明互鉴兴盛的时期,一般都会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经济也能取得长足发展。”

  “国家图书馆是文献渊薮、学术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活’起来,是我们的使命所在。”为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启数字资源建设工作,2016年面向全世界公益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目前已建成全文影像子库24个,几乎涵盖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资源总量超过10.3万部(件),2640万页,1013TB,近三年访问量累计达3亿人次。

  “未来,我们还将建立智慧图书馆,从海量数据中构建知识核心,实现珍贵文献典籍的跨时空传播。”张志清对此满怀期待和信心。

  有人关照历史,也有人洞见未来。例如浙江数字经济成果展上的“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致力于为商品换发“二代身份证”,打造“一码知全貌、一码管终身、一码行天下”的数字商贸生态体系,推动数字规则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贸易便利化。未来,消费者通过扫码一瓶牛奶,便能直接观看牧场奶牛状态、工厂加工实况、仓库陈设情况等实时动态监控视频……

  交流诞生希望,对话产生火花,透过乌镇这扇窗,无限可能的互联网未来,正不断开启。(潮新闻 记者 徐雪纯)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