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18:50 来源: sp20241130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发展史上,“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其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0年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等5项指标实现翻番。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雁栖湖畔,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中,16个已进入科研状态。“我们正加紧工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今年将发射‘第一束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这一装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首要任务。布局国家实验室体系和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打造7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清华大学、昌平区共建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统筹20余所高校参与和承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牢记“国之大者”,北京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7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截至目前,中关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介绍,当前,北京正全力推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财税、人才等试点成熟的改革措施已在示范区全域推广。”
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中关村的“科创种子”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天津滨海、河北雄安等地,中关村走出北京,带团队、带项目、带服务、带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数据显示,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26.5%。
软硬件优势不断叠加,北京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出台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独角兽企业等支持政策;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技术攻关推行“揭榜挂帅”;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新设4只百亿元级政府直投产业基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一系列政策举措突破藩篱、助推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现在,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9%。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8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