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实事”托举“大民生”

发布时间:2024-12-16 01:29:56 来源: sp20241216

原标题:“微实事”托举“大民生”

  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农园社区亲子马拉松现场。资料图片

  2023年粤海国际化“益企行”系列活动——涉外政策篇之出口退税专题讲座,帮助“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等外向型企业了解出口退税政策。资料图片

  龙华区社工机构党支部党员入户探访“社工村”居民。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社区文体设施老旧,居民普遍希望改善,社区党委、居委会得知诉求后第一时间进行改造提升;新社区凝聚力不强,商户居民都盼着环境更好,社区党委、居委会组建共理服务队举办各种活动;企业员工普遍工作紧张、压力较大,社区党委、居委会举办艺术疗愈等活动帮助他们放松身心,从而助力企业发展……这些都是深圳推进“民生微实事”工作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于增进民生福祉、做好社区服务,深圳创新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点菜、政府配菜”的模式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极大改善了社区软硬件环境,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1 关注“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蓝色的宇宙飞船滑梯、荡漾的秋千、黄色的小型公益琴房……在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社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洋溢在幸福童乐广场的各个角落。

   这里曾是一片被遗忘的老旧“边角料”,如今变身成为社区最热门的游乐场。“家门口就能逛能玩,老人小孩都开心,就想在这一直住下去!”在田面社区住了30多年的肖红乐呵呵地说。

   “为了满足社区儿童‘出门入园、就近游乐’的需求,去年以来,我们在辖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不同区域,以500米半径服务圈为单元规划,‘见缝插针’打造了一批社区亲子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有个休息玩乐的好去处。”福田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向荣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福田区通过“民生微实事”渠道建成52个口袋公园,未来还将建设更多社区亲子空间,持续优化儿童友好环境。

   生活在福田,幸福感的来源不止于就近出游的轻松方便,还在于居家养老的安心稳妥。今年77岁的高术英和80多岁的老伴生活在福保街道福保社区,他们洗澡、晾衣服、出门晒太阳等越来越困难。社区党委、居委会主动上门帮她家进行适老化改造,老人一会儿展示卫生间新安装的扶手和紧急呼叫装置,一会儿实际操作自动升降晾衣架,连声向记者感叹:“太方便,太贴心了!”

   在深圳,每个社区居民的身边,总有一个陪伴他们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每个福保社区居民的身边,还点着一盏温柔恒久的灯,那就是近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建成的24小时书吧。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居民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休息。

   书吧的另一侧是社区的休闲活动区域,在布满玩具的小房间,老师正耐心地带领社区的小家伙们做游戏。这是社区打造的“福宝宝乐园”,专门提供儿童托育服务。

   记者采访时正值暑假,福保街道正通过“运营+志愿者+慈善”等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暑期青少年活动,以研学、讲座、竞技比赛等方式,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福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林琬晴兴奋地说:“社区的活动既有料又有趣。”

   自2014年在全市率先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以来,福田区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全区10个街道92个社区累计实施项目超万个,涵盖公共设施、环境提升、公益风尚、群体帮扶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汇聚多元力量,顾小家也帮大家

   多巴胺色的楼房,生动的涂鸦,街道上一个个小牌子随风摇曳,上面写满了温馨的话语,仿佛在抚摸着每个城市奋斗者的心灵,这里正是位于深圳龙华区观湖街道的“社工村”。

   “我刚来的时候,哪有这么美的景色呀。基础设施差、公共资源少,到处乱糟糟的。”居民耿翠芝所说的正是原特区外许多城中村的通病。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社区治理难度较大更是普遍问题。

   基于此,龙华区探索“双工联动”的基层治理模式。2018年,30名社工来到观湖街道大和村,与当地义工一起翻开了全国首个“社工村”的崭新一页。

   “社工们走街串巷,为我们社区做了很多大好事,在我们心里播撒了公益的种子。咱‘宝妈’们也想为社区作点贡献!”沈思敏带领妈妈团说干就干,在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并逐渐发展成为公益类社会组织。

   “要推进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生命力。”龙华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罗海燕介绍,龙华创新提出将“民生微实事”20%以上的新立项服务类项目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沈思敏等人创建的“益群社”正是在承担公益项目运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帮助其他社会组织更好地成长。

   在“社工村”,以“事业+公益”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形成了公益服务矩阵。社服巷内,由艺术家组成的国学助童项目“益学社”,与“益心社”“益目社”“益膳社”等一道,在鳞次栉比的客家老房子里为居民带来温暖。现在耿翠芝只要有空就叫上儿媳妇一起来“益群社”帮忙,“在这里既能顾得上小家,又能帮得上大家,还能赚点小钱”,婆媳俩对生活更有期盼了。

   “社工村”往南十公里,深圳北站每天迎来数以万计的打拼者。火车站旁,2022年刚成立的红山社区创新运用“共理模式”充盈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社区公共资源好,商业综合体强,居住人员年轻有才干,必须集民智、汇民力,用新办法建好新社区。”在红山社区党委书记王燕红的带领下,社区率先提出“红山共理”理念,发动社区能人、商户、社会组织等共同治理社区。

   “共理商圈”红山6979品牌负责人李昱莹介绍,社区在商圈中心地带打造亲邻商圈服务站,设置“共理商议厅”,组建商圈共理服务队,每年还会举办5至6场不同主题的活动,既形成了品牌效应,也为商圈带来了更多人流量。

   “共理人”陈应军正是主题活动“红山·红”流动大舞台的承办方。在“民生微实事”资金的资助下,他成立的老年协会从2022年开始在社区内进行公益巡演,老人们在展现自身才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幸福感。

   “红山共理”作为“民生微实事”着力打造的社区“微治理”平台,已吸纳253名社区居民成为“美好红山共理人”,发展了91个“共理组织、单位”,联动12家“共理银行”构成“共理行圈”,3个大型商业中心形成“共理商圈”,以“自治”强“共治”,为基层治理带来不竭动力。

  3 支持企业成长,呵护员工身心

   企业茁壮成长、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才有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作为深圳市以产业创新为特色的国际化示范街区,南山区粤海街道汇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创新平台,他们共同构成了粤海街道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生态圈。粤海街道党工委委员叶晓然表示,“粤海的特色是高新企业多,我们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也应该有所体现。”

   于是,在“民生微实事”资金的支持下,粤海街道办适时推出“粤助企”组合拳,开展“百园千服”“统计员之家”“湾区青年空间”等一批聚焦企业服务的项目。在服务过程中,街道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信息:面对国际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复杂的国际法规以及难以预测的国际市场,许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急需一种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国际市场。”一位企业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表达了这样的需求。街道党工委听在耳中,记在心上。随后“益企行”系列活动应运而生,为50多家有出海需求的辖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例如,了解到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实际需求后,粤海街道办主动与国内企业出海服务集团——际连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国内更多产品走入海外市场,我们的服务就是那股推动力。”际连集团副总裁高嘉赓说。

   “‘境外投资国别系列交流会’等活动,为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海外市场战略。”萌布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国际战略发展业务的创意总监吴华林兴奋地说。

   南山区呵护企业成长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不只是关注到企业的需求,还重视企业员工的压力释放与心理健康。

   南山区创新大厦B座2楼党群办公室内,一张张画桌整齐排列,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颜料和工具。某大型药企的35名员工围坐在桌旁,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白色的小熊模型。黄文秋专注地将白色和黄色的颜料倾倒在小熊模型上,看着它们缓缓交融,形成一片优雅的金黄色。一旁的卢佳选择了更亮眼的蓝色和紫色,让它们在小熊身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高科技企业员工经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严格的考核、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他们精神上的重负。南山区南头街道马家龙社区利用“民生微实事”资金连续四年开展“心”驿站·新动力项目,助力提升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

   今年的项目是以艺术疗愈和手作创作为媒介,为企业员工提供减压和沟通的疗愈活动,让员工们有机会暂时放下工作,通过流体熊创作、手绘尤克里里、香薰蜡烛DIY等创造性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找内心的平静。

   “我们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建设活动,帮助企业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也增强企业与社区的联系。”马家龙社区党委书记王武年说。

   (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钟欢欢 梁 璐 邹曙鸿)

(责编:温璐、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