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0:17:50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上海8月14日电 (记者 许婧)《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以下简称《向史而新》)新书发布会14日在2024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上海经验。
8月14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的《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书发布会在2024上海书展现场举行。 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身份与地理条件,探索着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道路。历史建筑作为构成城市文化属性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保护与利用对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地域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既涉及物质空间的持续更新,包含建筑修缮、街区道路和城市环境的持续更新,也包含城市治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动态更新等。
《向史而新》一书共选用32个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考量了项目尺度、规模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影响,按照“点、线、面”的划分原则对案例进行了筛选与归纳,以期在前面理论研究编织出的城市更新发展线索上,呈现出实践的具体面貌。
同时,书中生动地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在现实情境中的探索与突破,希望为上海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建成环境关联要素的持续优化提供不同视角。
案例阐述部分则主要聚焦、解析两类案例,其一为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其二是在更新观念、制度、技术或设计层面有不同程度突破的具有借鉴与研讨意义的探索案例。
8月14日,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教授在现场分享《向史而新》一书的构思维度、整体架构、主要内容。 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当天,该书主编、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教授分享了《向史而新》一书的构思维度、整体架构、主要内容。
“对城市建设而言,是从过去走到当下,然后再继续走到未来。”章明谈到,该书是对三十多年来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从城市针灸的模式与效应、城市公共空间的迭代与转型、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价值延承与拓展三个维度,采用“理论论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理论论述部分着重陈述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程,描绘历史建筑从最初的单体修复,到政策与法规约束下相对系统化的片区更新,再到其保护与利用反过来影响并制约周边环境整体开发的各个发展阶段,并就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作出主题探讨。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说,城市更新是每一座城市都必定会经历的。目前上海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都拥有同一个目标——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了各种类型的大量历史建筑。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已经建立起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和保护管理机制。
在郑时龄看来,《向史而新》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坛,通过引证大量的优秀实践案例,探讨城市更新的模式和理念、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郑时龄表示,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从事城市设计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学者和建筑师,对上海的历史人文底蕴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正是他们与广大规划、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的贡献,使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