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6:36:31 来源: sp20241119
《节约用水条例》立足基本水情、力求全面系统
持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权威发布)
近日,《节约用水条例》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
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有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水利部副部长李良生介绍,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与2014年相比,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实施5年来,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李良生介绍,控制目标全面完成,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重点行动扎实推进,建立覆盖80%以上用水量的国家用水定额体系,全国60%以上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耕地面积达到9亿亩,完善城镇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政策保障不断增强,水利部牵头20个部门建立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
在城市节水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节水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用水效率。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胡子健介绍,全国共建成了11批14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在116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相关试点,全国城市每年再生水利用量约18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9%。2015年以来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9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水利部门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实现在线计量,国家层面制定发布了14项主要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
采取有力举措,确保《节约用水条例》有效实施
李良生介绍,《节约用水条例》共6章52条,明确节水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加强用水管理,包括编制全国节水规划、组织制定国家用水定额等;完善节水措施,包括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灌溉等;强化保障和监督,包括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等;对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陈大勇介绍:“水利部将全面履行节水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节约用水条例》落地见效、有效实施。”
陈大勇介绍,水利部门将持续抓好宣传贯彻,将《节约用水条例》宣传贯彻纳入水利“八五”普法工作;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协同相关部门有序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国节水规划等配套制度建设;推动全社会节水,从取、供、用、排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
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介绍,制定《节约用水条例》的目的是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节约用水条例》在总体思路上立足基本水情、力求全面系统、确保切实可行、做好制度衔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负责人牛波介绍,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持续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开展节水领域设备更新改造。
坚持“两手发力”,激发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内生动力
“在节水工作中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内生动力,十分必要。”陈大勇介绍。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节约用水条例》作了系列规定。陈大勇介绍,例如建立促进节水的水价体系,规定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节水服务产业等。
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用水产品管理的有效举措。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四批水效标识实施目录,水效标识设备备案企业目前超过1.1万家,备案产品型号达到11万多件,节水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水权交易方面,截至目前,中国水权交易所累计成交11439单,交易水量43.07亿立方米。
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节约用水条例》对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管理、控制高耗水产业项目建设等作出规定。陈大勇说:“下一步,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构建节水综合体系,完善支持节水产业发展政策,推动节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9日 04 版)
本报记者 王 浩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