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六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4-12-27 10:22:38 来源: sp2024122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用以刻画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催生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久久为功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先导,正如蒸汽机催生纺织业、内燃机催生汽车业、发电机催生电器业、核反应堆催生核工业、光伏板催生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催生超级计算机一样。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型生产要素排列组合、“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具有路径未明性、条件偶发性,大量的尝试和多次的试验不可避免。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成型的标志,以移动通信为例,1G到2G实现了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过渡,2G到3G、4G实现了语音业务到数据业务的转变,而华为发明的5G则在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机器类通信三方面均取得颠覆性进步。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力的历史哲学关系是生产特殊与生产一般的关系,即新质生产力也拥有一般生产力所普遍具有的要素和性质。而区别在于,新质生产力的特殊性在于质,质之所以优根源是生产力三要素的发展变化。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指具体社会形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生产力所呈现的发达质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状况的表述由“落后”改为“不平衡不充分”就反映了这一变化。从动力变革的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一性,即实现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升,新的生产函数摆脱了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限制,更加突出技术进步等内生性因素的贡献。

创新逻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动荡变革中加速演进,互联网技术与智能通讯设备的结合所催生的数字技术大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大数据与超算的强强联手所创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打开了人工智能的全新境界,影响深远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世界力量版图。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尽快补齐短板,使新型技术同超大规模市场充分结合,形成广泛触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膏壤。

产业逻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央财经委员会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把握实体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传统产业升链、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数实深度融合”是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前瞻规划产业创新。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要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原理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突破6G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脑科学发展。尤其在针对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薄弱领域,要打赢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工业“四基”攻坚战。

生态逻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协同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绿色能源,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统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桩等环保共享经济,厚植现代服务业的绿色底色。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以绿色金融牵引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服务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是绿色金融的天职。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绿色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生产、生活划分成两大部类,可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关乎社会再生产全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上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进而支持群众植树造林、节能减碳。

改革逻辑: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各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恩格斯晚年在创立历史合力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若沿着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起作用,生产力就发展得比较快。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更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向新质生产力方面涌流。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历程已充分验证,中国向外敞开大门,较短时间对世界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因此,要加快构建创新领域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在科技创新的双循环,使我国更充分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系统逻辑: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优化高等教育设置,培养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主战场。要加强新质生产力人才自主培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发挥全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知识、技术、人才作为全要素的代表,是新质生产函数单调递增的重要变量。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人口红利渐失的背景下促进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积累,培养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行业翘楚。

  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的乘数效应。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