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34:16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12月8日电 题:重要节点上的中欧领导人会晤:锚定正确定位,打造合作“升级版”
中新社 记者 邢翀
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12月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在重要节点上的关键会晤,双方就中欧关系中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议题深入交流,引发中欧各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重要节点上的关键会晤
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这一双方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是中欧进行战略沟通的高层平台,对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对话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此次举行的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是双方领导人时隔3年疫情后再次举行线下会晤,具有特殊关键意义。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中欧高层会晤是引领双方关系的重要机制,自去年底以来,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频繁访华,高层密集互动,中欧关系迎来修复企稳的重要阶段;中欧领导人会晤几年来首次面对面举行,意味着中欧之间的交流机制基本重启。
此次会晤又逢两个重要节点: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和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25年来,中欧关系在合作中不断升华,尤其在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20年历程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
温故而知新,当前全球和地区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中欧面临各自发展任务,能否正确看待彼此,关乎双方发展,也关系世界稳定。“此次会晤正处于双方关系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通过更具战略性、全局性眼光规划未来,为中欧关系进行新的赋能。”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说。
锚定中欧关系正确定位
在中欧关系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同时,出现了鼓吹对华“去风险”“降依赖”的杂音。欧洲理事会在今年发布的一份结论文件中,仍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种对华认知的错误倾向,对中欧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在经贸领域,欧盟称“不会接受对华贸易长期不平衡”,但实际上在华欧洲企业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量返销欧洲。“所谓对华‘三重定位’自相矛盾,实则损害欧洲自身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认为,中欧合作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环,此次会晤为双方关系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即要以建设性视角看待彼此,从互惠互利出发寻求合作。
正确看待彼此,是中欧开展合作的前提。此间观察家指出,欧方应以更多的战略自主校正对华认知、回归理性务实。而对于中欧关系的定位,中方此次强调,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欧方在此行中回应称,不希望同中国脱钩,期待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崔洪建指出,以错误的定位为出发点,会造成欧方对华政策混乱模糊,导致欧洲民众在对华认知上产生迷失,影响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强调坚持正确定位,双方对彼此要有完整、全面的认知,将焦点放在合作面而非消极面,以此为基础才能制定合理互惠的政策。”
“三大伙伴”促合作升级
锚定正确定位,中欧关系如何进一步规划?7日在会见欧方领导人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三大伙伴”的目标定位引发外界关注,被认为极具信号意义。
冯仲平注意到,近期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敏感议题,而中国对欧政策是一贯且稳定的,“三大伙伴”的提出再次强调深入合作的意愿,回应了欧方疑虑与关切,展现出中方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胸怀与姿态。
此次会晤中,双方在深化经贸、绿色、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用好出口管制对话机制,探讨建立中欧关键原材料预警机制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张健认为,此次会晤议题全面丰富,双方均表达加强沟通的意愿,尤其是欧方认识到中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相向而行中打造合作“升级版”。
观察家看来,处于重要节点上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传递出积极明确的信号,强调少做对抗的减法、多做合作的加法,对中欧关系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双方继续坚持从合作中共同获益的基本思路,将对今后一段时期的中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对地区和国际形势也将带来正面效应。”崔洪建说。(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