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7:06:38 来源: sp20241123
“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
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
水声学科,对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性——在海水中,只有声波能远距离传播,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全国最早的水声领域研究专家之一,杨士莪参与研制水声定位系统,并完成一系列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
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溘然长逝。这位一心致力提携后学、为国听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
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他的科研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
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源自他的童年经历。杨士莪生于1931年,彼时的中国遍地战火,他和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地辗转河南、天津、北京、重庆等地,一颗强国梦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教师紧缺,他报名参军,入校任教。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筹建,他又奉调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短短七年间,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几易专业,都是为了祖国需要。
在苏联学习期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
“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高级专家,都从这里走出。
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杨士莪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作为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综合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筹划、奔波十年整,终于推动科考成功进行,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
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
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当领奖与频繁的海上实验、学术会议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
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第一时间给学生补上。
“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上先生的课须臾不敢偷懒。”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朴胜春说。他读研究生时一直跟着杨士莪学习,先生讲课时的认真严谨,对他影响至深。“研一时,先生开设了‘水声传播原理’课程,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只有我一人,但是每堂课先生都工工整整地板书,写满整块黑板,几十个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下来,从未偷工减料。”
“先生不仅上课认真,做科研试验更是一丝不苟。”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秀坤第一次跟随杨士莪去做外场实验,便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原想着作为项目负责人,先生应该坐镇指挥就可以了,没承想,从试验设备装配情况到现场基阵布阵位置,再到海洋水文条件监测,先生都亲临一线,详细过问、现场解决。”
“科研上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在杨士莪的严格要求下,团队每次试验前都做足功课,海试时几乎从未因准备工作不足出现过问题。
“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第一次拜见先生就“惨遭批评”,“第一次去先生家,没听师兄的劝,出于礼貌,拎了一袋苹果。原本笑眯眯的先生顿时脸一板:‘我早就定了规矩,不许学生送礼。就算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助长歪风!’我只好乖乖地把苹果拎了回去。”在水声工程学院,不让学生花一分钱的传统延续至今。
以俭养德、恬淡似水。杨士莪生活简朴,一件旧夹克、一块旧手表、一辆旧自行车常年相伴。出差坐飞机,都是买票价较低的红眼航班,出海做实验,也尽量租借便宜实用的民船,“我们国家处处需要钱,把科研经费省下来,用在刀刃上”。但他对学生却十分慷慨,先后向家乡的南阳理工学院、母校南开中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捐出3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2022年,杨士莪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
(记者 张士英)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