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23:20:07 来源: sp20241109
昆曲演员在《四时花开》中扮演杜丽娘。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要传承更要传播。百年来,中国戏曲走出舞台,积极借助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融媒、动漫游戏等媒介进行传播,展现了戏曲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然而,如何对经典戏曲进行当代解码,一直是戏曲传播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日与观众见面的系列微短剧《四时花开》,创新探索传统戏曲在当下的时尚化表达,寻找将戏曲剧种与城市文化结合的新路径,将戏曲与城市特色、花卉文化、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并通过AI、CG等视觉增强手段,化经典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让“古意”焕发“新意”,为化解经典戏曲的解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四时花开》通过“观戏人—戏中人”“当代人—古代人”的对应关系,对经典剧目进行解码。《牡丹篇》中,被精美文物惊艳的游人在牡丹花神引领下,来到百花亭,化身为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莲花篇》里,手捧线装《牡丹亭》的女孩在写意画像中看见书中的杜丽娘伫立莲花池畔;古人汤显祖更化身当代青年,穿越时空与女孩邂逅。剧中,杨玉环、杜丽娘等经典形象与驻足赏戏的当代游人,亦由同一演员扮演。这种设计,不仅能使观众在不了解剧目情节的情况下饱赏经典戏曲之美,也能让观戏人与戏中人的对话、当代人与古代人的邂逅呈现得十分自然,增进观众对戏曲经典剧目的理解。
同时,《四时花开》通过“花—舞—戏”的递进关系,对经典剧目进行解码,为观众带来更直观更深刻的当代诠释。舞,是花的外化。《四时花开》对舞蹈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花卉的形态之美,更展现了花卉的内在气韵。《莲花篇》中有一场汤显祖在荷塘池底挥毫创作的舞蹈片段,将莲花纯真天然的气韵之美外化为流畅潇洒的舞蹈身段。当代观众能够非常具象地感受汤显祖灵感澎湃、一气呵成的创作境界,舞蹈与水下摄影技术的有机结合更显视觉张力。
戏,是舞的锤炼。解读与观赏《四时花开》中与舞蹈表演相得益彰的戏曲名段,还需立足时下繁荣的舞剧演艺加以观察。《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红楼梦》等“现象级”舞剧作品不断涌现,为经典戏曲的创新演绎提供了不少灵感,呈现出与传统戏曲演出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在《牡丹篇》中,一段杨玉环与牡丹花神的平行剪辑,以牡丹花神灵动的舞蹈衬托出杨玉环抚弄纸扇时的高贵与恬静,洗尽铅华的质朴感扑面而来。对于经典的处理不局限于再现名家名剧,而是着力于以国风国潮的时尚气质表现戏曲名段不俗、不拘、不可替代的艺术境界,赢得了青年观众的认可。
对城市而言,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文脉正是其根源所在。《四时花开》从“一花一戏”切入,对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溯源寻根,将人的气质、花的品格、城的底蕴合而为一。《牡丹篇》深入发掘洛阳的城市底蕴,巧妙呈现了今日新城与昔日古都的气韵相通。《莲花篇》着眼于抚州的文脉悠长,以清丽高洁的莲花底色烘托临川文化历久弥新的古朴与厚重。一城一戏,一花一韵。随着情境变幻、故事演进,观众在独特的体验中不仅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亦能触碰到不同城市深厚的人文地理内涵。戏韵国潮IP的打造,使地方文旅特色在线上触达更庞大的人群,不仅有助于拉动旅游经济、打造新晋“网红”城市,也进一步提升了“变现”可能。
如今,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积极探索自我与传统文化的联结。戏曲中每一句熟悉的耳音、每一段经典的旋律背后,都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家国情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四时花开》以全新表达开辟了戏曲传播的新维度,让更多年轻人迈进了解戏曲的大门。
(作者系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